中国园林的造林手法是什么?(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的造林手法是什么?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虚实相生,以虚为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空间问题,空间意象往往还有象征性、模糊性和抽象意义。而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中式园林的营造过程中,为世人所惊叹,并逐渐地运用在所谓的现代园林之中。
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与自然融合。
因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等种种关系,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起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畅,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相互渗透的作用。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步移静换、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秦汉的上林苑开创了人工造山的先例。东汉梁翼开创了从神仙世界的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模仿的先例,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唐宋以后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明清造山艺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园林
中式园林景观有哪些设计手法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千变万化,这里仅浅谈中式造园中的叠山理水艺术。叠山理水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中式园林不论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同样,凡条件具备,都必然引水入园。与自然山水不同,园林中的山水除兼备自然的形神外,还要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中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园冶》缀山篇中把山石分成几大类:一种是“厅山”,顾名思义,就是在厅堂的前院中缀山石。按《园冶》所说,厅山一般要“稍点玲珑石块”,而不宜复杂。这就是说,要少而精,要突出重点、主题,要以一两块形制优美的石峰作为主体来点缀庭园空间。其造型要符合透、漏、瘦、皱的美学原则。用现在的眼光看,“厅山”更接近于抽象雕塑。一种是墙中嵌理壁岩,有的嵌入墙内,有的虽与墙面脱离,但效果与前者同,均以粉墙为背景,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正如《园冶》所云:“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以上两种均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庭园空间,而对于某些较大的庭园空间来讲,则喜用大规模堆山叠石。山石多峰岩嶙峋,沟壑纵横,脉络分明,深得山林野趣。山石除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点缀空间外,通常可借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较小的空间,被分隔的空间多相互连绵、延伸、渗透,而不流于空旷、单调。而且山石尚可起遮挡视线和围合空间的作用。甚至利用山石还可以堆叠成各种形式的蹬道,这也是古典园林中富有情趣的一种创造。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动有静。集中而静的水多用于中小型庭院,其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而对于大中型庭院,虽然也是集中用水,但水池偏处于庭院的一侧,这样可腾出大块面积供堆山叠石,形成山水环抱的格局。和集中用水相对的是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至于水池的形状绝大多数呈不规划的形式以再现自然水景。在园林中,涓涓溪流是对自然界溪流的艺术摹写,它一般忌宽而求窄,忌直而求曲,此外还应该宽窄对比,求得变化,产生忽开忽合、时收时放的节奏感。特别是与山石结合,更能营造深邃藏幽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皇家园林有哪些造园手法?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在风水选址上,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如承德的避暑山庄.东北来水.东南积水,东南流去,西北高山.山是昆仑的代表,是玄武的象征,水是青龙和朱雀的象征。在园林内部,也是仿照风水的格局.进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前为案山.后为座山.东为左辅,西为右弼.四围山之中是地势低下的盆地.于是,在盐地中积水为池,以像朱雀.在山水格局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风格。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以仁为主,以智为辅,也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所以园林中必有堆山.山体高大,以山上的主体建筑为视觉中心,以水中的小岛为构图中心,采用两心合一.在轴线,对称和中心上,皇家园林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如颐和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轴线.同时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有坤宁宫后面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等.在分景与围合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实墙厚景和高墙的形式.如北京皇城内园林,每座园林都有高高的城墙围护,承德避暑山庄也是如此.这样的围合是把墙当作安全的城墙来设计的,体现了当时帝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地位特点。在框景,对景和漏景上,中国皇家园林运用得非常多.框景一般用窗框来实现:对景般是用山水之隔来实现;漏景一般是用回廊或游廊来实现的。在道路上,中国皇家园林多采用砖,瓦,石等材料的拼花.以人工的陶制砖石为主,以自然的山石为辅.运用图案构成的方法.在植物栽植上,用体量比较小,绿化覆盖率比较低,主要是为了显出人工之中见自然的效果.植物种类上.多喜欢采用四季的植物,开花的植物。如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对春之桃,夏之荷,秋之枫,冬之松,都有同样的喜好,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表现.在植物修剪上永远是自然形态的优美高于一切在建筑上,表现为如下几点:第是类型上,主要是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第二是建筑布局上以规则中轴线对称为主.第三是建筑数量上采用密集型.建筑密度比较大.第四是建筑体量比较大.第五是桥梁,多采用石拱桥.综观以上特点,彰显出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手法具有相当的深度,可以说是若干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皇家园林开创了园林景现学科的先河,使中国园林的古典主义美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认可.
版权保护: 本文 中国园林的造林手法是什么?(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由 星怡景观设计师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jqbiaozhi.cn/jgsj/382.html